西安市金融工作局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西安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开发区)金融、发改部门,西咸新区金融、发改部门,市级相关部门:

     《西安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审定,现正式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安市金融工作局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6月7日

西安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西安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为推动全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陕西省 “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安金融业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全面落实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加快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西安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金融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西安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069.98亿元,列副省级城市第7位,五年年均增速7.7%,占GDP的比重达到10.99%。“十三五”期间,我市成为副省级城市第7个存款、贷款余额均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2020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为2.57万亿、2.56万亿,较2015年分别增长44.58%、86.37%。在贷款余额高速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率始终低位运行,呈现“一高一低”的良好态势。2020年全市保费收入达到了550.42亿元,比2015年翻了一番。2020年全市证券交易额达到5.85万亿元。金融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二)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新跨越。深入实施“龙门行动”计划,建立企业上市“绿色服务通道”,开展“扶持企业上市登门行”,实施“一企一策一专班”式服务。“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20家,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80家。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0794亿元,较2015年翻了一番。储备具有较高科创属性拟上市后备企业310家。自2018年以来连续举办三届“全球创投峰会”,三年来全市新增注册各类风投、创投等股权投资机构203家,共有209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可披露融资总额达到172亿元,资本市场“西安军团”迸发澎湃力量。

(三)金融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编制《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规划》和《行动计划》,举办外资银行看西安、伦敦金融城合作交流、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等有影响力的活动,推广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品牌。与香港交易所、伦敦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等广泛合作,支持外向型、新商业模式企业境外上市。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西安全部完成布局,富邦华一、中信保诚等8家外资机构在我市落户,人民银行数据中心等9家总部型功能性机构在我市落户。全省首家消费金融公司、首家健康险公司、首家公募基金组建成立。西安位列全国十大区域性金融中心,并成功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城市。

(四)金融改革实现新突破。“十三五”以来,争取国家创新试验取得重大突破,西安市被列入全国12个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全国10个数字人民币试点,全国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即将获批。“央行•长安号票运通”融资工具、“通丝路”平台、“长安企融”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惠尔通”银企对接服务平台等创新“首单”不断涌现。西安银行成为西北地区首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西部地区唯一新增的央行LPR利率报价行,并获得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资格,长安银行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具有银行间债券市场B类主承销商资格的城商行。全市农户信用评级工作全面实施,农村金融服务不断深化。

(五)地方金融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截至“十三五”末,西安市通过审批或备案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总计320家,业务体量达到1460亿元。地方金融组织数量占全省的40%,业务体量占比近80%。全市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小额贷款行业服务客户数量大幅提升,典当行资产总额五年内接近翻番,融资租赁助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商业保理公司清理整顿和备案工作扎实推进,行业队伍发展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地方金融组织经营行为显著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提升。

(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进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纵深推进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金融领域大数据风险防控舆情监测系统,成立西安市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力推进“打财断血”,认真开展“校园贷”“套路贷”摸排。新发非法集资案件数量、总金额数、总人数连续四年同比下降,案件高发、频发势头有效遏制。P2P网贷平台存量风险基本出清。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扎实推进,存量风险有效化解。

对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发展仍存在短板与不足:一是特色金融服务创新不够活跃。文旅金融、能源金融、物流金融发展较为缓慢,特色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业务不活跃,示范效应不突出。二是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资本市场利用不足,上市公司数量偏少,已上市企业再融资及市场化并购等不活跃,存在金融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三是绿色金融发展存在不足。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探索不足,绿色市场体系有待完善,产品创新不足,绿色信贷投放力度仍需加强。四是金融开放相对缓慢。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专业投资机构数量较少,跨境投融资业务较少,本地金融机构国际业务规模较小。五是共享金融发展有待深化。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县域经济特别是“三农”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仍需加强。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环境

一、面临的机遇

世界经济金融格局重构,为西安金融业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多契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动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加快重塑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金融发展重心继续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崛起带来世界经济重心变化,“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欧亚大陆国家经济更加紧密联结,欧亚大陆桥经济带在世界经济版图地位进一步跃升,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合作将更加深入丰富,人民币国际货币支付、结算、投资、储备功能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体系更加丰富多元。西安处于欧亚经济板块核心区域,“十四五”期间,西安亟需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合作,增强国际资源集聚配置能力,提升在金融市场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全球科技变革加速,为西安金融业追赶超越提供了良好机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底层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各类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和发展,驱动金融产业发生颠覆性变革,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西安亟需具备更高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抢抓全球金融资源转移、金融科技变轨机遇,增强金融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巩固和提升金融中心发展能级,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金融资源配置。通过更好地发挥区位条件和“硬科技”优势,抢先集聚丝路金融资源、布局金融科技业态,奋力实现追赶超越。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西安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期待。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顺应新发展格局,我国将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十四五”期间,西安亟需发挥现代金融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开放水平,推进金融监管能力和金融创新开放相适应,加快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和良性循环,大力提升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纵深推进,为西安金融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西安市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的历史机遇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使命担当。西安正在加快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将为金融发展提供雄厚的产业支撑。“十四五”时期,西安必将掀起新一轮发展建设热潮。西安亟需依托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带来的战略机遇和政策红利,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推动国家金融改革创新试验,提升西安金融业资源集聚和辐射服务能力,推进西安金融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经济下行对金融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从国际看,新冠疫情带来的危机尚未全面恢复,世界经济体系面临重构,经济增长基础薄弱,经济金融形势变数增多。从国内看,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企业效益有所下滑等,对金融业调控提出诸多新课题,各种矛盾增加、风险隐患增多带来金融市场波动频繁加剧。维护全市金融稳定,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更加重要。

国内省市金融竞争加剧带来资源聚集转移速度加快。全国多个城市提出金融中心发展目标,区域金融改革试点数量更多、分布更广,各地对有限金融资源的争取更加激烈。西安市“十四五”时期突出金融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增强资源吸引和承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金融科技对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带来金融新事物、新业态层出不穷、瞬息万变,需要更强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对金融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科技变革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提升服务效率,但也使金融风险的形态、路径和安全边界发生重大变化。西安市必须着眼全局,了解掌握国内金融改革发展大势,在宏观布局中精准进行微观定位,顺应并抢抓金融改革创新机遇。

更趋复杂的金融风险对金融监管提出更高挑战。由于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对金融业的冲击存在未知因素。地方金融监管体制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优化。西安市金融监管科技水平有待提高,与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趋势相比,监管工具和手段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基层监管力量十分薄弱,金融监管任务艰巨。

把握机遇,正视挑战,“十四五”时期,西安金融业发展将立足自身优势,用足用好国家赋予政策机遇,把握国内外发展变革的重大机遇,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加快推进西安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为指针,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加快建设丝绸之路金融中心,承接金融创新试验,激发金融市场活力,加强金融资源集聚,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夯实金融安全保障,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二、基本原则

——服务实体经济。聚集国内外优质资源,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强大金融支持,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金融需求。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抓好国家金融对外开放窗口期,主动拓展金融开放领域,积极导入丝路金融资源,全面融入全球金融网络。

——坚持创新发展。牢牢把握丝绸之路金融发展主动权,在科创金融、文旅金融等领域取得突破。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完善绿色市场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服务。

——防范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完善金融领域风险防控舆情监测平台,构建常态化风险排查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发展目标

专栏1 西安市金融业发展“三步走”战略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末,建成金融机构多元集聚、金融产品多类共存、资本市场多层服务的金融体系;形成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企业开拓创新,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建成以高新区为核心的金融聚集区,科创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全国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形成“西安经验”;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积极导入丝路金融资源,全面融入全球金融网络。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构建金融安全运行区。

(二)主要指标

——金融实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到2025年末达到14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2025年末,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20万亿元和4.03万亿元,年均增长10%;全市实现保费收入800亿元,年均增长8%。地方金融组织业务规模突破2000亿元。

——融资结构明显改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规模逐年增加。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升。到2025年末,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20家以上。

——丝路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到202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达到215家。以高新区为依托的金融集聚区基本建成。对外交流合作频繁,西安成为与中亚、西亚、欧洲金融联通的重要枢纽。

——金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征信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更加完善。金融风险防范联动机制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运转高效。地方金融监管、金融监测和金融风险预警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专栏2 “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指 标2020年2021年2025年
金融业增加值(亿元)1069.9811501450
本外币存款余额(万亿元)2.602.633.20
本外币贷款余额(万亿元)2.602.784.03
年保费收入(亿元)550.42610800
每年新增上市公司(家)101010
境内外上市公司年末累计(家)8090120
储备拟上市公司年末累计(家)350380700
地方金融组织业务规模(亿元)146016002000

(三)远景目标

到2035年,建设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集聚国际性金融组织,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品牌金融机构,引领丝路国际金融创新,形成紧密联系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网络,构建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提升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能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丝绸之路金融中心。

第四章 主要工作举措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全国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构建科创金融生态链。以做好全国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为契机,建立服务于科技创新不同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链,改善科创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和制度环境。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新步伐。创新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与业务流程,提供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多种融资服务,深化信息共享和风险收益分担。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机构设立科创金融事业部、专业支行等,给予资源配置、授信审批、考核评价、激励约束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引导与鼓励有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科创专营机构,支持设立和发展服务于科创企业的融资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

专栏3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

培育科创金融市场体系。探索投贷联动机制设计,拓宽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渠道。鼓励地方金融组织针对科创企业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培育科技保险市场,鼓励保险机构聚焦初创期的科创企业,研发符合科创企业特点的专项保险产品。探索多元融资合作发展模式,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机构合作,稳步扩大科创企业的银保联动贷款、选择权贷款、直投业务等规模。

优化科创金融发展环境。积极支持技术转移、科创咨询、技术评估、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科创成果交易平台、知识产权流转平台等。建立科创金融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科创企业、项目、产品等数据库,集间接融资业务对接、直接投资路演撮合、政策信息精准投放等功能于一体,为科创主体提供低成本的综合金融服务。

二、加快金融科技发展,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

全力做好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积极做好市民及商户有关数字人民币的教育及普及,积累大规模市场推广实践经验。按照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坚持普惠、消除鸿沟的原则,全力做好“十四运”等7大类13种场景运用,积极稳妥地完成好试点测试工作,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生态圈。

拓宽金融科技应用场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科技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加快业务模式、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移动支付、智能风控、智能投顾、量化交易等金融业务,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拓展金融科技在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应用场景,创新金融惠民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探索应用金融科技创新国际金融业务模式,促进跨境资金融通、资源交易、财富管理等业务发展。

培育金融科技创新主体。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培育金融发展新动能。推进高新区“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及“全国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核心区建设。围绕金融科技企业、金融科技团队以及金融科技科研项目、教育培训、创新大赛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产业集团、科技公司在西安设立金融科技专营机构,基于自身及关联方业务优势,开展金融科技研发,推进金融与科技融合,丰富金融科技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

支持金融科技协同创新。围绕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关键环节,搭建有效满足协同创新的基础服务平台,提供金融科技联合攻关、检测认证、信息对接和创客孵化等公共服务。支持金融科技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和创客空间发展,争创区块链等国家级金融科技实验室,打造“实验室-孵化器-产业园”的全链条产业培育载体,加速金融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与产业化发展。

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做大信贷保险市场规模

大力发展信贷市场。聚焦全市十项重点工作,开展常态化产融对接活动,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完善专项激励政策,引导和加大信贷资金对重大项目、重点产业融资力度。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优势,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与全国性商业银行总部的战略合作,落实已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发挥中小银行优势,增强对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支持,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基层网点优势,强化“三农”服务职能。完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健全市、区县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信托、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机构特点,加大对基础设施、汽车和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

大力发展保险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保险专营机构、地区总部和职能中心入驻。建立与大型保险公司的战略合作,鼓励保险机构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支持我市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在坚守风险保障定位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保险机构满足多样化、特色化的保险需求。鼓励保险机构依托陕西自贸试验区稳步推进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险等业务。依托长安号集结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货运保险、航运保险、仓储保险等综合物流保险。探索开展文化产业保险、演艺会展责任保险等业务。争取驻市保险机构的险资运用,充分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现金流稳定等优势,通过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等方式,为我市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提供融资服务。

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金融发展

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支持金融机构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逐步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完善发展碳金融及衍生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和环保主管部门探索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以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和绿色信贷业绩评价为抓手,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绿色信贷能力建设。

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与绿色支行,建立健全绿色化的制度框架,形成绿色投融资决策、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绿色信贷管理流程、考核评价等一系列制度性安排。积极推广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融资支持,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循环经济、环保等绿色产业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将发展绿色金融提升到地方发展的战略高度,建立完善制度安排,出台对绿色金融的鼓励性措施,降低绿色融资成本,分担绿色金融风险,补偿绿色经济的正外部性。通过一系列财政贴息制度和风险补偿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投资,促进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发展。

五、实施“龙门行动”计划,打造资本市场西安高地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把握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机遇,构建与境内外证券交易所对接合作机制,持续开展“走进交易所”、“上市登门行”、上市挂牌系列讲座和论坛、拟上市企业研判会等活动,优化企业上市全流程服务机制,支持更多优质企业在多层级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引导“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挂牌企业晋层至精选层挂牌,支持精选层挂牌企业转板上市。引导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支持上市公司发挥平台功能,通过多样化直接融资、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做优做强。加快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完善支持政策,畅通股权投资募、投、管、退各个环节,鼓励投小、投早、投科技,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推进上市辅导培育进程。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征集、筛选、培育、推荐等工作力度,充分挖掘我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后备企业资源。深化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战略合作,畅通“交易所直通车”机制,推动省市领导带队走进交易所,带领重点后备企业定期赴交易所沟通对接、推介交流。发挥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西部基地、上交所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陕西)、深交所陕西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西北基地作用,持续开展走进区县、开发区和企业“上市登门行”、上市挂牌系列讲座和论坛、企业集体网络路演、上市经验分享沙龙等活动。加强后备企业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畅通绿色通道服务机制。定期召开拟上市企业研判会,研究拟上市企业在上市进程中存在的障碍和困难,一揽子解决企业上市中遇到的问题。加大鼓励扶持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政策力度,激发企业上市热情。

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围绕公司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人员建立健全公司内控制度,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动上市公司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持续加强信息披露质量,不断提升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支持上市公司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激发公司内在增长潜力。引导上市公司兼顾发展需要和市场状况,通过定向增发、配股、发行各类债券和证券化产品等多元化方式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通过重组、并购和分拆上市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优做强。

规范发展私募股权投资。高质量办好“全球创投峰会”,深入挖掘一批具有高成长性、高投资价值的本土企业,评选发布“西安未来之星TOP100”、“西安龙门榜TOP20”等榜单,充分发挥丝路创投联盟作用,助推本地优秀投资机构、全国知名投资机构与入围榜单优质企业深度对接。建立企业融资项目常态化路演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企业融资辅导及精准对接系列培训活动。持续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政策,积极落实“创投十条”,推动股权投资机构登记注册便利化,构建全国领先的创业投资环境。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示范作用,吸引境内外机构设立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天使基金等各类基金,促进科技资源与创投资本深度融合。

拓宽债券融资渠道。加强与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部门的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债券政策宣讲、债券融资培训、银企对接等活动,增强企业发债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搭建企业直接融资项目库,利用好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推动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各类债券融资工具,构建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提升企业发债融资能力和水平。鼓励市县区融资平台公司开展直接融资,并给予贴息支持。

六、积极壮大金融机构,提升本地法人机构实力

加大金融机构引进新设力度。争取“一行两局”等金融监管部门支持,争取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在西安注册成立,重点推动设立金融租赁、外资证券、人身险、农业互助保险等法人金融机构。大力引进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设立法人总部、区域性总部、专业子公司、金融功能中心,推进农发行研发中心、邮储银行研发中心等项目选址工作。积极争取新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中外持牌金融机构落户西安。举办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宣传西安金融发展环境及政策,扩大招商引资范围。

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完善地方法人银行的绩效评价,改进贷款尽职免责标准和流程。支持财政部门通过地方债的方式,补充法人银行机构的资本金,鼓励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通过增资扩股、农村中小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办法,提升化解风险和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支持西安银行依托上市平台资源,进一步扩大资本实力,强化中小银行标杆地位,不断提升市场价值。支持长安信托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支持长安银行上市。支持秦农银行、西部证券、开源证券、永安保险、陕国投、西部信托、朱雀基金、比亚迪汽车金融等法人金融机构完善治理结构,提升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七、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构建金融业开放新格局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外发债,积极为“一带一路”“走出去”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设计融资方案、组建银团贷款、签署授信合作备忘录。鼓励并引导企业利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进行跨境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积极倡导包容审慎、尽职免责的容错理念及机制,运用科技手段开展跨境金融创新,加快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服务半径。

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外向型经济能力。积极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创建风险提示模块,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中欧班列长安号相关企业开发风险对冲工具,支持创建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地方金融机构积极申请外汇自营业务、离岸银行业务、设立境外子公司、QDII等外向型金融牌照和业务资质,促进资金融通和贸易畅通。

强化跨境风险管理服务。在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严格落实客户质量把关措施,认真考察境外风险和信用状况,合理管控跨境风险。加强涉外企业关注国别风险状况提示,帮助企业做出审慎的投资决策。准确评估和监测相关投资项目风险水平,特别是管理好重大“一带一路”项目的资产负债结构。

积极拓展物流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挖掘上下游企业的应收应付、预收预付、订单仓单、存货等项目资源,开发存货质押融资等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积极推广“央行•长安号票运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大对物流专用设备采购、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并购重组以及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信贷支持,开展物流企业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专用设备抵押、质押信贷业务。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对物流企业的抵质押物财产险、货物运输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业务。

八、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强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注重金融支持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发挥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地区、乡村地区、“三农”的信贷投放力度。建立普惠涉农业务考核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鼓励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在网点设立、业务权限、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县域分支机构适当倾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助力乡村振兴,用相关保险产品及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生产发展能力。深化农户信用等级评价运用,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农户贷款授信和信用贷款的重要参考,对符合信贷资格的农户给予授信贷款,打通农村金融需求和银行放贷机制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加强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发挥“几家抬”政策合力,落实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协调驻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信用贷款、续贷和中长期贷款比例。鼓励驻市银行将一定额度小微企业业务审批权限下沉至基层分支机构,缩短决策链条,提高投放效率。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实行小微企业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方式,对小微企业贷款实现让利。鼓励金融机构持续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风险识别不精准、融资成本高等难点症结,降低信贷成本。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充分利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利用低资金成本支持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地方金融组织发展,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拓宽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难度,使地方金融组织在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完善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扩大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和覆盖区域,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促进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协调配合。发挥期货的风险分担作用,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参与期货市场,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合理安排生产、完善定价机制。完善社会征信体系,降低普惠金融风险。鼓励县域组织区域银行机构、保险公司等探索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合作。

九、优化金融人才环境,打造丝路金融人才中心

优化金融人才引进集聚机制。根据国际金融人才市场情况并结合西安实际,综合运用全球招聘、人才引进、顾问指导、短期兼职、特聘岗位等形式,吸引集聚国内外高端金融人才。完善金融人才交流机制和资格认证体系,支持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人才交流合作。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根据业务发展特点,完善高端金融人才引进与激励的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薪酬体系。利用高端金融人才国际化、专业性优势,发挥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作用,以人才生项目、以项目带人才。

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依托西安高校资源优势,定期举办专题论坛。加强经济、金融、会计、法律等专业学科建设,提高金融学术研究水平,促进金融研究与教育相融合,强化金融人才源头培养动力。支持高等院校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建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实习实训基地,定制化培养实践型金融人才。鼓励开展金融从业人员的高端化、国际化培训,提高国际化水平。深化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教育培训业务合作。积极推进优秀金融人才在金融机构、金融管理部门、地方金融工作部门和市县之间的有序交流。

打造一流人才生态环境。加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人才给予重大奖励,提升对金融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西安市金融人才库,优化金融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强化金融人才分类与管理,拓宽金融人才职业上升通道。从驻市金融机构选聘专家金融顾问,为政府和企业提供财务管理、财政绩效与金融咨询,鼓励各类金融人才参与西安重大金融与经济决策。

十、监督服务并重,推动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健康发展

推进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发展。支持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行等地方金融组织回归本源、服务实体、规范运营。充分释放地方金融组织活力,规范开展业务创新,引导地方金融组织提供应急性、补充性金融服务,满足市场主体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提升行业监管服务水平。探索监管沙盒等模式,在守牢底线的基础上赋予金融创新试错容错空间。强化市、区两级地方金融行业监管及属地风险处置责任,提高地方金融组织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实现对地方金融组织经营情况的实时动态监管,提升监管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升监管效能。常态化开展地方金融领域扫黑除恶整治行动,坚决取缔严重违法违规机构,严厉打击行业内非法集资、非法放贷、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

引导地方类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风险识别和管理水平,加强专业人才的吸纳和培养,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地方金融组织开展信用评级,优化地方金融组织行业结构。积极培育地方金融组织龙头企业,提升行业内生动力。

加强行业自律能力建设。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机制优化、人才战略和科技创新等举措,更好发挥行业自律、行业服务等作用。加大与全国性地方金融组织行业协会、行业发展“质效双高”先进地区的交流与协作,充分利用我市在国家战略定位上的政策优势以及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吸引力,积极引导地方金融组织“走出去、引进来”,助推我市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十一、推动金融聚集,加快建设丝路金融中心

加强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品牌建设。加强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相关部委的沟通联络,争取将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丝路资金融通、人民币国际化、跨境金融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成为我国丝路金融全方位开放合作的窗口和试验田。依托科技、能源、文旅、绿色等特色金融,推动特色金融聚集发展。

举办高端国际金融会议。发挥好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曲江论坛作用,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西安方案”。发挥西安科教资源优势,与知名院校共同组建高级金融研究院,促进经济金融领域政策研究与学术交流。提高西安金融产业博览会、全球创投峰会、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系列活动等会议质量,利用欧亚经济论坛等国家级展会平台,举办相关金融专题论坛,打造展示发展成果、扩大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

加强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宣传推广。选择国内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城市,定期举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金融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加强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编制单位的合作对接,提高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西北大学中亚研究院、“丝绸之路农商银行发展联盟”等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金融智库、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专家参与组建金融研究机构。

十二、加强风险防范,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优化金融法治环境。加大开展金融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群众合规投资理财意识和非法金融业务识别能力。完善由金融、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市级金融监管与联合执法体系,强化与“一行两局”驻陕机构监管协调,厘清金融事权,补齐监管短板漏洞,形成地方政府与驻陕金融监管机构工作合力,始终保持对非法集资、非法放贷、非法期货等非法金融活动打击惩治高压态势,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稳定。

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化解处置。依托省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和西安市金融领域风险防控舆情监测平台,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防范化解、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夯实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健全群众广泛参与的线索举报奖励机制。支持地方金融行业协会、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等行业组织建设,推动建立区域金融纠纷调解、金融法律服务中心,支持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恶意逃废债、金融诈骗人员和机构的惩治力度,建立失信人员联合惩戒机制。

推动信用信息依法开放。在依法合规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强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支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将企业行政管理、资质资格、交易记录等信息向符合要求的信用服务机构开放。引进培育大数据征信等信用服务机构,规范发展信用消费、信用保险、信用画像等新型信用服务业态。推动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共商共建,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开展跨区域交流合作,促进信用信息互享、信用互认、奖惩互助。

第五章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金融业发展规划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的重要保障。市金融工作局要强化工作职能,扎实做好规划落实的具体组织和协调服务工作,统筹推动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如期实现。各相关单位要围绕规划落实,结合自身实际,规划好、设计好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列出工作清单和工作台账,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完善协调机制。加强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一行两局”协调沟通,构建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及时统筹、协调和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加强政府主(监)管部门对各类金融行业协会的管理指导,充分发挥金融各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和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规划实施的反馈机制,畅通专家、媒体与公众的监督渠道,及时收集和应对规划实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强化政策引导。完善西安市金融业发展扶持办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金融组织、监管机构及各区县、开发区支持力度,撬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推进西安市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

名词解释

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务。其应用程序在边缘侧发起,产生更快的网络服务响应,满足行业在实时业务、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边缘计算处于物理实体和工业连接之间,或处于物理实体的顶端。而云端计算,仍然可以访问边缘计算的历史数据。

选择权贷款:选择权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机构通过组建融资财团的方式,将传统债权性融资业务与股权性融资业务相结合或转化,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分享中小企业成长后的溢价收益的一种新型产品。

直投业务:一般指券商直投业务,指对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权进行投资,投资收益通过以后企业的上市或购并时出售股权兑现。

正外部性:亦称“外部经济”。“负外部性”的对称。生产和消费给他人带来收益而受益者不必为此支付的现象。在环境领域指经济活动对环境有益,但这些益处的价值未通过市场实现,导致私人收益少于社会收益,对良性经济活动产生抑制作用。理论上,社会应该对这些生产者进行补偿,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趋于一致。

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英文简称,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境内机构投资者经相关监管部门审核获批后,允许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项制度安排。

天使基金:是指主要投资于起步阶段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通丝路:是指由人行西安分行指导4家商业银行参与搭建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综合性服务平台,旨在通过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帮助陕西中小微出口企业和需要精准扶贫的农户将其经营的农副特色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纸钞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也就是私募股权投资,从投资方式角度看,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孵化器:是指主要针对初创公司和团队的创新创业辅导支持机构,其职能是通过提供共享的空间、共享的服务、共享的设施以及系统的配套政策支持,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票运通:采用“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引导+财政担保政策防控风险+核心企业优质信用让渡+商业银行主动授信保贴”的“国际物流运单融资”模式在全国尚属首次,有效解决了跨境贸易、国际物流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英文全称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简称GFCI,为全球最具权威的衡量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指标指数。该指数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从2007年3月开始,在每年3月和9月定期更新,展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政策解读:《西安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的解读